在谈论园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前,我们必须首先了解园林的工作领域和文化内涵。目前,景观设计涉及的领域主要是景观绿化和风景名胜区建设。它的文化内涵是以土地为载体,以自然为源,以愉悦为目的,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改革开放以来,与城市化密切相关的城市园林绿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风景名胜区建设和城市周围的自然,乡村环境则相对滞后,甚至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巨大威胁。
在过去的20年中,大规模的城市美化运动迅速改善了城市面貌,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然而,这种快速美化所产生的快餐花园绿地不仅具有千园一面的缺点,而且具有较高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城市的自然特征已经丧失,美化环境的生态和环境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园林绿地数量的增加和维护成本的增加已逐渐成为一些地方政府难以承受的负担,许多园林绿地的整体质量已经下降。
园林绿地建设变成了面子工程,花园和绿色空间的建造过于人为,大量的艺术草图和文化符号不仅增加了建造成本,而且由于粗制滥造,因此使用寿命很短。快速美化带来的另外两个问题是严重缺乏行业标准和从业者的混乱。该行业管理薄弱,缺乏标准和法规以及较低的准入门槛,导致各种人涌入该行业。行业规模急剧扩大,但总体水平却急剧下降,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从业者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也逐渐淡薄。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与人口,资源,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城市化的新内涵,不仅是景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而且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大量的城市花园和绿地迫切需要自然化和生态改造,新的城市化模式要求更加生态,环保,低成本和易于维护的美化环境模式;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带来大量的园林绿化改造工程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园林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于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从城市园林绿化和自然环境改善两个方面入手,探索园林产业发展的新模式。为了实现园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管理部门和从业人员必须首先认识到园林产业的本质特征和社会定位,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