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脏病(CKD)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当前我国有近1.3亿CKD患者[1],即使接受良好治疗,仍有相当部分的患者持续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ESRD),腹膜透析是ESRD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得益于腹膜透析领域专家学者的不懈追求,我国腹膜透析水平显著提高,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CKD的诊疗现状及规范管理腹膜透析患者,本医院余学清教授进行专访,本文整理访谈精粹,与读者共享。
教授余学清医院院长、广东省医学科学院院长
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
中国肾脏病防治联盟主席
中华肾脏病学会第十届主任委员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主席,国际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
亚太肾脏病学会常务理事兼CME主席
美国肾脏病杂志(AMJKidneyDis)和国际肾脏病杂志(KidneyInt)编委,亚太肾脏病杂志(Nephrology)主题编委
《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
《中国慢性病和转化医学杂志》副总编
在国际杂志包括NatGenet,NatCommunications,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CellMetabolism等发表论文多篇,接受《Lancet》杂志专访,被誉为“中国肾脏病学发展的引擎”
CKD现状不容乐观,腹膜透析为患者保驾护航
Q1:请您介绍当前我国CKD患者的治疗现状?
余学清教授: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成年人群中CKD的发病率为10.8%,受饮食、环境、医疗条件等因素影响,不同地区发病率存在差异,如广东地区发病率约12%,高原地区发病率约18%,个别地区发病率高达20%以上。引起CKD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药物性肾损害等。随着肾功能的恶化,CKD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贫血、矿物质与骨异常、心血管疾病等,增加肾脏疾病进展、心血管事件及死亡的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多数CKD患者最终会进展为ESRD,需要进行透析或肾移植等肾脏替代治疗,腹膜透析是ESRD的主要替代治疗方法之一,作为一种居家治疗方式,腹膜透析具有残余肾功能下降速度较慢、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生活方式自由等特点,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及社会回归率,近年来腹透技术也进步显著。
发展与挑战并存,腹膜透析领域探索不止
Q2:腹膜透析已成为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替代治疗手段,作为腹膜透析领域的领*人物,您和您的团队开展了大量有标杆意义的工作,更是让腹膜透析的“中国模式”享誉国内外。您认为近年来我国腹膜透析质量得到显著提高的原因是什么?
余学清教授:我国腹膜透析质量显著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国家*策支持。尿*症很早便被纳入医保重大疾病救治范围,这大大减轻了尿*症患者的经济负担,保证了尿*症患者接受及时有效的透析治疗。
第二,中国患者基数庞大,有助于临床试验的开展,促进中国科研加速发展,提高中国科研在世界的影响力。
第三,腹膜透析相关产品和治疗药物的不断革新显著延长了尿*症患者的生存期,改善了生活质量。如具有生物相容性的腹膜透析液可以减少腹膜炎的发生,保护患者的腹膜功能和残肾功能;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钙调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H)抑制剂等新药的问世,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体能下降,帮助患者重返工作和社会。
综上所述,对于腹膜透析患者这一特殊人群,医保*策、科学研究、透析产品和CKD治疗药物是奠定高质量腹膜透析的基础,只有三者紧密结合综合发展,才能有效延长尿*症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Q3:您认为当前我国腹膜透析领域还面临哪些挑战?
余学清教授:当前我国腹膜透析水平已大幅度提升,但仍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其一,医保*策存在地区差异。除广东等发达地区以外,部分偏远地区医保*策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其二,公众对腹膜透析的认知亟待提高。对腹膜透析认知不足是导致腹膜炎的发生率、住院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医护的培训,另一方面还需要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
其三,减少腹膜炎的发生。导致腹膜透析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腹膜炎,目前我院正在研发长效抑制细菌生长的腹膜透析导管,以减少腹膜炎和隧道炎的发生。
总而言之,提高腹膜透析质量需要*府的大力支持和医患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完善医保*策,改进透析相关产品,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加强对腹膜透析患者的宣教,携手助力腹膜透析事业的长远发展。
规范管理肾性贫血,科研助力诊疗发展
Q4:肾性贫血也是腹膜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对于这部分患者的贫血该如何进行管理?
余学清教授:肾性贫血是腹膜透析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腹膜透析患者居家透析,频繁注射时患者的依从性不佳,血红蛋白(Hb)达标率低,腹透患者肾性贫血的管理一直是我们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