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邹燕勤尿酸性肾病诊治经验
TUhjnbcbe - 2021/12/13 18:22:00

尿酸性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生成过多,聚积在体内,及(或)肾脏排泄减少造成高尿酸血症时,尿酸盐在肾脏内沉积引起的病变。临床主要有3种类型:急性尿酸性肾病、慢性尿酸性肾病和尿酸性肾结石。本病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可见腰痛、浮肿、高血压和肾盂肾炎的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尿渗透压改变、氮质血症和尿*症。本病的肾外病变常可见关节病变,痛风结石甚至可伴发冠心病、脑血管病和糖尿病。

原发性尿酸性肾病的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慢性肾间质-肾小管病变,病变以髓质最为严重,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间质肾小管部位,刺激局部引起化学炎性反应,肾间质区见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肾小管内可阻塞管腔,最终导致肾小管闭塞破坏及不可逆的肾小管功能障碍,尿酸盐结晶还阻塞肾以下尿路,而引起继发性肾盂肾炎的病理变化。晚期肾间质纤维化使肾脏萎缩进一步导致肾缺血,肾小动脉硬化和肾小球纤维化,从而引起肾衰竭。

尿酸性肾病,中医根据其临床主症的不同,分别归属于中医“痹证”、“痛风”、“历节”、“淋证”、“关格”、“溺*”诸范畴。

一、病因病机

尿酸性肾病临床的早期病变属于“痹证”,但其病因以内因为主,而不似痹证有外感六淫所致,常见病因有:①禀赋不足;②饮食不节;③内伤七情;④劳倦久病;⑤药*伤肾。本病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治,水湿、痰浊、瘀血内生而阻滞经脉,痹阻关节,日久内侵肾络,肾气受损,气化失司,可见淋证、水肿、蛋白尿或血尿,肾损日久,阴阳俱虚,则发为肾劳。

本病病位在肾,涉及肝、脾,病势缓慢进展,脾肾亏损是病之本,湿、痰、瘀为病之标,临床表现常本虚标实相互兼夹。在病程发展中,病理变化可相互转化,如阳虚日久可以及阴,阴伤日久可损阳;寒湿可化热而转为湿热,湿热可因阳损而成寒湿;病至后期,可见肾阴阳俱虚,寒热错杂,水湿、痰浊久蕴成*的复杂重证。

二、辨证论治

尿酸性肾病临床表现包括了肾脏病变和肾外病变,辨证治疗以本虚为纲,标实为目,虚实夹杂,每一本虚证可结合一个或数个标实证。

(一)本证

1.脾肾气虚证

证候:腰膝或其他关节酸软(酸痛),神疲乏力,面色少华,纳差腹胀,大便稀溏,夜尿增多,舌淡有齿印,脉沉细。常见于尿酸性肾病早期,临床以腰酸乏力、纳差便溏为中心证候。

治法:健脾益肾补气。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药:*参20g,*芪30g,白术15g,生苡仁20g,茯苓30g,怀山药15g,生地15g,川断15g,桑寄生15g,陈皮10g,怀牛膝12g。

2.肝肾阴虚证

证候:腰膝或其他关节酸痛,神疲乏力,双目干涩(昏花),头晕耳鸣,口干欲饮,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弦或细数。常见于由于长期热痹伤阴或肾损害高血压明显者,临床以舌红少苔、腰酸目涩为中心证候。

治法:补肝益肾养阴。

方药:杞菊地*丸加减。常用药:枸杞子20g,菊花12g,生地15g,制首乌15g,当归15g,红花10g,杜仲15g,牛膝12g,山药15g,茯苓20g,山萸肉12g,泽泻15g。

3.脾肾阳虚证

证候:腰膝关节酸痛或冷痛,足跟痛,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黧黑,浮肿,畏寒肢冷,纳差便溏或五更泄,遗精阳痿,夜尿频多清长,舌淡胖嫩,齿印明显,脉沉细弱。本证是由于长期寒痹伤阳或肾损害尿蛋白、水肿明显者,临床以畏寒肢冷、浮肿、小便清长为中心证候。治法:健脾益肾温阳。方药:金匮肾气丸合理中丸加减。常用药:*参15g,*芪30g,淡附片10g,白术15g,苍术15g,生苡仁20g,仙灵脾10g,杜仲15g,桑寄生15g,川断15g,山药15g,生地10g,山茱萸10g。

4.气阴两虚证

证候:腰膝关节酸痛,神疲乏力,面色无华,头晕耳鸣,自汗气短,易感冒,纳少腹胀,手足心热,心悸少寐,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本证常见于痹证日久或失治误治耗伤气阴,或素体阴虚或气虚之体而因寒痹或热痹伤气伤阴所至,临床以自汗气短、口咽干燥、易感冒为中心证候。

治法:益气养阴。方药:参芪地*汤加减。常用药:太子参15g,*芪30g,山药15g,墨旱莲12g,枸杞子15g,车前子(包煎)15g,生苡仁20g,生地12g,山萸肉12g,茯苓20g,川断15g,桑寄生15g。

5.阴阳两虚证

证候:腰腿关节酸软或酸痛,极度疲乏,头晕目眩,畏寒肢冷,大便稀溏,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口干欲饮,浮肿,小溲短赤,夜尿清长,舌淡白胖润有齿印,脉沉细。本证常见于尿酸性肾病的晚期,肾功能明显受损,既有阳虚内寒症状,又有阴虚内热症状,临床以畏寒肢冷便溏,潮热盗汗口干为中心证候。

治法:滋阴温阳。

方药:左归丸加减。常用药:巴戟天15g,仙灵脾12g,*芪30g,熟地12g,山萸肉12g,怀牛膝12g,当归15g,陈皮10g,枸杞子15g,菟丝子20g。

(二)标证

1.湿热证

证候:症见关节灼痛红肿,活动受限,发热,口苦口黏,口渴不欲饮,脘腹痞闷,呕恶厌食,尿赤混、灼痛不利,舌苔*腻,脉濡数。本证常见于尿酸性肾病早、中期,伴关节损伤急性发作或有尿路结石伴感染,临床以关节灼痛红肿、苔*腻为中心证候。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三妙散加减。常用药:苍术12g,*柏10g,牛膝12g,苡仁20g,车前子(包煎)15g,泽泻15g,玉米须15g,丝瓜络15g。

2.痰浊证

证候:症见四肢沉重,关节肿痛不红,纳呆恶心,口干不欲饮,胸脘痞闷,浮肿尿少,舌苔白腻,脉滑或细弦。本证常见于尿酸性肾病的中晚期,肾功能已受损,临床以纳呆恶心、尿少浮肿为中心证候。

治法:燥湿化痰。

方药:二陈汤加减。常用药:苍术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20g,瓜蒌10g,砂仁6g,泽泻12g,生牡蛎30g。

3.瘀血证

证候:症见腰膝关节刺痛或麻木,关节畸形,面色晦暗,肌肤甲错,肢麻不利,舌质黯,舌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本证常见于病程日久,尿酸性肾病晚期,关节已畸变,肾脏已有纤维化表现,临床以关节畸形、面色晦滞、舌质黯为中心证候。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常用药: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赤芍20g,当归12g,丹参20g,参三七(打粉,冲服)3g。

4.寒湿证

证候:症见关节冷痛,屈伸不利,身重畏寒,肌肤麻木肿胀,舌苔白腻,脉濡缓。本证常见于尿酸性肾病的早、中期,患者素体阳虚或关节痹证急性发作而尚未转化热者,临床以关节冷痛、脉濡缓为中心证候。

治法:散寒化湿。

方药:蠲痹汤加减。常用药:羌活10g,独活6g,桂枝6g,川芎12g,当归12g,桑枝15g,苍术15g,萆薢15g,丝瓜络15g。

三、临床求真

1.辨证施治重肾气

尿酸性肾病病位在肾,其发生常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其发展常与肾气受损相关。因此,顾护肾气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即使在本病的早期,临床尚无明显的症状表现,也应注重肾气的保护,常以补气药和益肾药相配伍,如*参、*芪、苡仁、杜仲、川断、桑寄生、怀牛膝等;在临床已出现肾虚症状时,更应根据其阴阳亏虚的偏重进行调补,并可相互配伍应用,以阴阳互生,如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杞子、山萸肉、何首乌、菟丝子等;在临床中以标实为主治以祛邪时,也应遵循保肾气的原则,使邪去正安而不伤正,清利不过用苦寒、祛寒不过用温燥,常以温补肾气和清利药相配伍使用如羌活、独活、怀牛膝、仙灵脾、狗脊、泽泻、车前子、玉米须等。

2.化湿祛痰畅二便

本病的标实以湿邪、痰浊为主,治疗应着眼于化湿祛痰。痰湿之产生常与过食肥甘厚腻之品,脾胃健运失职有关,治疗常加强中焦脾胃的运化和消除食物积滞达到减少病邪产生的目的,常用药以健脾助运药和消食药相配伍,如*参、白术、茯苓、陈皮、苡仁、山楂、神曲、鸡内金、焦谷麦芽等。化湿祛痰以通利二便为途径,通过加强排泄,使二便调畅,适当增加尿量和大便次数,临床用药常重用甘淡渗利之品如茯苓皮、玉米须、泽泻、猪苓、大腹皮、车前子等以利尿,而大便排泄不畅者,常配合消积通腑之品,如大*、莱菔子、枳实、槟榔等,或以牡蛎、大*、枳实以保留灌肠,即使日行大便者,也可使用制*而使大便在每日2次,以增加病邪排泄。如尿酸性肾结石,则需加排石通淋药,如石韦、金钱草、海金沙、鱼脑石、冬葵子、车前子、泽泻等。

3.中西结合降尿酸

尿酸性肾病属于代谢性疾病,预防措施重点在于饮食调理,以低嘌呤、低蛋白、低脂为主,并增加饮水量,使每日尿量达~ml,有利于尿酸排泄。治疗过程中口服碳酸氢钠使尿pH达6.2~6.5以碱化尿液。降尿酸药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常用药别嘌醇是尿酸合成抑制剂,病程各阶段皆可使用。轻度肾功能减退时,可考虑使用促尿酸排泄剂,如立加利仙。对于秋水仙碱和非甾体类消炎药尽量不用,除非疼痛明显者可以暂时应用。

中医可根据本病的基本病理变化进行辨病处方,脾肾不足,痰瘀湿浊是本病的基本病机,益肾化瘀、利湿泄浊是治疗大法,临床时参照现代药理研究结果,佐以具有降尿酸的药物。常用处方:车前子(包煎)20g,威灵仙12g,泽泻15g,牛膝15g,苡仁15g,茯苓皮20g,仙灵脾12g,首乌15g,百合12g,玉米须30g,丝瓜络20g,制*8g。对于关节肿痛明显者,用醋调外敷金*散以消肿止痛,取效明显。

(周恩超)

备注:本文选自周恩超、易岚主编《邹燕勤中医肾病临床求真》,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年出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不做用药指导。具体用药请遵医嘱,请勿以身试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邹燕勤尿酸性肾病诊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