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城市绿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绿道建设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哪里看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城市绿道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自然景点或人造景观为载体而构成的线性绿色走廊。绿道是景观设计中的关键细分项目,作用在于打破城市各绿地节点相互独立的局面,从而构成具有延性的绿色景观带,再融合为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以供居民休闲、娱乐。

 1.城市绿道的内涵与城市绿道建设的意义

1.1绿道的内涵

绿道是一种以自然形态为主要特征的通道,能够有效结合各项景观要素,高度强调了自然条件的重要性。学界对于绿道的概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但始终离不开“自然与绿色”这一核心。慢性交通指的是以自行车和步行为主要途径所衍生出的交通形式,显著特征在于速度≤15km/h。在慢性交通体系中,绿道极具代表性,也是慢性交通系统中效果极佳的出行方式。

1.2城市绿道建设的意义

城市绿道建设是有效推进绿地系统规划进程的重要方式,通过绿道扩展居民的生活空间,从中实现体育锻炼以及休闲,是人与自然交互的重要载体。绿道的分布具有线性特点,以各景点为基础,通过绿道连接后再创建完整的城市绿地系统,即实现“点-线-面”的层次性发展。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绿道为核心脉络,除了缓解交通拥堵外,还具备休闲的功能,是营造生态安全环境的重要途径,也顺应了“低碳、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

 2.绿道建设规划要点

2.1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绿道建设的应用

目前,海绵城市技术应用于城市道路两侧绿色道路景观设计的案例并不多,也没有得到推广。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海绵城市”认识不足,同时与技术手段不成熟、地方交通差异化、绿道宣传有直接关系。过去大多数城市的道路布局仍以双向X车道为主,而两侧主要是汽车路,尚未纳入绿道体系。而深圳、上海、广州等沿海先进城市的绿道建设及推广已有较大经验,保证机动车高速通行的同时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先进的绿道理念充分诠释了“绿色出行、安全出行”的人文关怀,也为市民出行提供了便捷、安全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融合海绵城市技术,形成海绵型的生态绿道,将会成为保护生态的“利器”。

另外,道路两侧的生态植物区运用了“灰色+绿色”的综合模式,可以使雨水自然渗入。结合市政排水形成双保险模式,确保地表水及时排放,减少城市内涝忧患。将该模式与两侧道路绿线内的景观结合起来统一设计,可以充分收集和利用地表雨水,进而发挥出良好的生态效应。

2.2文化特色景观在城市绿道建设的应用

城市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过漫长的周期,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与发展,即每座城市都伴有极为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城市绿道建设工作中也应当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元素,要将绿道作为彰显城市文化底蕴的途径。应深度发掘绿道的自然元素,结合所处区域所蕴含的各类文化元素,依此打造景观小品,丰富绿道的人文内涵,将其成为城市文化的缩影,塑造出一张灿烂的城市新名片。

2.3新技术、新材料在城市绿道建设的应用

在注重生态和景观功能的同时,为满足用户的休息需求,开发了大量人性化设施和智能照明系统,以及在绿道建设中运用新材料、新材料,例如厦门莲花南路绿道的慢行系统,“荧光水性涂料”取代了传统的塑胶步道等材料。并在沥青混凝土中加入明亮透明、浅蓝色的荧光树脂颗粒,该材料在白天充分“吸收”阳光,到了夜间就会发出一种柔和的蓝光,并且发光时间长达8h,大大增强了绿道的“高大上气质”,同时可充当“导航系统”作用,提高了晚上在绿道行走的安全性。此外,在横沥港绿道中设置了环境监测设施,通过该设施能够在屏幕上实时显示绿道周边PM2.5指标、负氧离子含量、噪声指数等数据,让市民直观感受到绿道带来的效益,从而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

3.案例分析

三亚作为中国最南部的滨海旅游城市,是我国唯一一个“双城、双修”的试点城市,即为生态修复、生态修补和海绵城市、综合管廊为一体的城市发展策略。三亚滨海大道的绿道景观设计充分将海绵城市、花园城市、科技城市等所涉及的新理念、新技术应用其中。

3.1生态植草沟

此方案中融入了LID海绵城市技术。首先,在机动车两侧设置生态草沟。利用机动车两侧的开放式道牙将地表水汇流到生态草沟中,经过过滤和下渗完全吸收地表雨水。当降雨量超过草沟可接受的雨水峰值,多余的雨水将通过溢流口流入雨水管网,以最大化地控制径流。

3.2下沉式绿地

滨海大道两侧建有绿道,于该处间断设置湿地水泡群,以3~6个下凹水泡为基本单位,由此构成相互独立的组团,再借助池壁预留槽联系组团,充分发挥出竖向高差的作用,以实现对凹地积水量的控制。降雨量趋于稳定后,期间产生的雨水将存留在水泡内。若遇到强降雨天气将使得池塘内汇水面高度提升,雨水滞留区域发生转移,从浅水泡进入到深水泡,由此构成水塘景观,降雨补给量较大,产生的多余雨水将经由溢流口外排,统一汇聚至雨水管网中。并且,草沟和下沉绿地内侧也采取相应的绿化方案,即种植具有当地特色的水生植物,构成优质的生态环境。

3.3透水路面

户外活动空间得到优化,采取透水性铺装工艺,具体包含透水砖铺装和透水混凝土两种形式。基于透水性面层和透水基层相关工艺的应用,可有效减轻路面承受雨水的压力,缓解了路面积水过量的问题,给人们出行创设了优质空间。

遵循因地制宜原则,设置“带型”雨水花园,以发挥出绿化的作用,也可作为分隔绿化带而使用,以便自然划分绿道自行车道和慢行步道,相较于传统的下水道口等方式而言更具有审美价值,消除给人的生硬感。下层管道四通八达,分别连接城市绿道提供的各个节点,下渗处理后的水源将被分配至景观节点处,充分发挥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并实现了生态的可循环运行。通过该设计方案有助于缓解路面雨水渗透问题,此外还兼具多重功能,具体作如下分析:然沉降处理的作用机制更为科学,相较于人工干预手段而言可有效提高有害物质的处理效率,包含悬浮颗粒、重金属离子等,以便提高水资源的品质;②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促进城市景观的形成与持续发展,在形成科学的植物配置方案后,能够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此时生物的生长环境得以改善;③发挥出植物蒸腾作用的优势,通过与城市绿道的配合,在调节空气的温湿度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④维护与管理工作更为便捷,难度也相对较小,由于“带型”雨水花园具有自我持续更新的特点,因此可省去大量的人为干预操作。

3.4智能灯光景观系统

为配合绿树成林、植被环绕的绿道氛围,在步行区域的建设中精选了庭院灯、草坪灯、地埋投射灯、满天星光灯以及彩色投光灯5种园路照明种类,以此构建了智能灯光景观系统,既点缀了夜景,又为夜晚散步、休憩、骑行的市民提供了安全环境。结合紫藤长廊布置的紫色星光灯,则宛如一条时光隧道,增加了紫藤花架的神秘效果。

4.结语

城市绿道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途径,也是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不可缺少的项目,在生态休闲、经济、社会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价值。绿道是集城市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于一体的特定空间,在建设绿道时应充分尊重城市生态本底,提高与城市其他规划的协调性,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进而创建绿道网络,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骨架”,提高城市的综合品质。

撰稿:孙婷黎亮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年第19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