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海燕中国肾脏病学界的领头雁 [复制链接]

1#

王海燕办公室墙上挂着三个小猴子挂件,“一个捂住眼睛、一个捂住耳朵、一个捂住嘴巴,意思是不看、不听、不说。我儿子送我的,说我老爱管闲事。”

王海燕学生送给她的一张照片她保留着:“美国犹他州峡谷里的两块石头,天然的,名字叫balance(平衡)。一个大石头能在小石头上保持平衡,风吹雨打都站得住。”

王海燕书房的墙上有两张图片非常醒目:一张是从太空中拍摄的地球图片,那是她去美国哥伦比亚访问时买的;一张是称之为“生命之树”的肾小球图片。“我是心中装着这个大球,落实于这个小球。”

从媒体报道中找寻到这三个细节,它们形象地反映出王海燕的为人处世:前两个凸显了她的独特个性;“大球”、“小球”则凝练了她从医60年的心路历程:做顶天的学术;根植于人民。这是她的信念和毕生的努力与追求。

60年拼搏追求卓越76岁高龄在国际奖台上接受敬意和掌声

年6月2日,在香港召开的世界肾脏病学大会(WCN)上,来自世界的多位肾脏病学专家共同见证了中国76岁的王海燕教授授奖仪式,同道们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了这位值得尊敬的荣获“双奖”——首届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先驱者奖和年度RoscoeR.Robinson奖的老人。ISN先驱者奖,奖励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肾脏病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RoscoeR.Robinson奖,奖励在肾脏病学教育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学者。ISN主席J.Feehaly教授和ISN全球发展委员会主席W.Couser教授为王海燕颁奖。

国际肾脏病学会为王海燕教授颁发年度RoscoeR.Robinson奖

J.Feehaly主席和W.Couser主席在写给王海燕的贺信中,对她及她领导的学术团队给予了高度评价:“您被学会推选获此奖项,是我们对您‘中国肾脏病学之母(motherofChinesenephrology)’地位当之无愧的认同。ISN(以此奖项)褒奖您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中国肾脏病学的发展所发挥的开拓与引领作用。在充满挑战的个人境遇与社会环境中,您始终是肾脏病学者的楷模。您借助发达国家肾脏病学发展的经验和资源,有效医院建立了现代化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发展模式,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中国肾脏病学的水平,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极好的范例。”

国际顶尖级专家还通过视频表达了他们“一致的”对王海燕的敬意与爱戴。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名誉教授、美国肾脏病学会曾任主席R.Glassock,美国华盛顿大学医学院BH.Scribner教授、ISN全球发展委员会主席、ISN及美国肾脏病学会曾任主席W.Couser,美国哈佛医院肾科主任、美国肾脏病学会曾任主席J.Bonventre,医院肾脏病与透析科主任及移植科主任、ISN现任主席G.Remuzzi,澳大利亚肾脏病专家、KDIGO常务理事、澳大利亚肾脏病学会曾任主席G.Becker,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肾脏病科主任、ISN候任主席A.Levin,医院院长、日本肾脏病学会曾任会长(主任委员)H.Makino,南非肾脏病专家、ISN-GO教育大使委员会主席S.Naicker,香港肾脏病学会曾任主任委员陈文岩,台湾医院肾脏内科主任、台湾肾脏医学会常务理事陈鸿钧,医院肾科主任、澳门肾脏病学会主席郭婉仪等20多位国际著名专家纷纷向王海燕表达由衷祝贺与诚挚敬意,回忆与她在一起共事的亲切感受,盛赞她为中国、为华人、为世界作出的卓越贡献,认为她荣获国际大奖是“非她莫属”“当之无愧”“实至名归”!

而之前的年4月,王海燕还获得了美国肾脏病基金会(NKF)授予的“国际卓越成就奖章”。该奖章授予那些“在肾脏病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评审委员会对王海燕的评价:“我们荣幸地将本奖章授予王海燕教授,因为她对主流肾脏病以及不同种族和文化人群的肾脏病作出了杰出贡献。她不仅是一位科学家,还是一位肾脏病学的使者和导师,在她的直接指导和协作下进行了大量世界范围内的研究”。

王海燕获奖后,时任ISN全球发展委员会主席W.Couser教授说:“我认为授予您这项奖章是美国肾脏病基金会一个极为成功的决定。”美籍华裔肾脏病专家、前任国际血液透析学会主席T.Ing教授说:“您是中国的骄傲,我们深深地为您感到自豪。”NKF年学术委员会主席B.Becker教授说:“您的业绩和成就获此殊荣当之无愧。您对中国慢性肾脏病的工作十分重要,它能够帮助我们在国际范围内理解慢性肾脏病。”

对于王海燕获得两项国际大奖,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前卫生部部长)陈竺说:“王海燕教授荣获国际大奖,也是我国肾脏病学界乃至中国医学界的荣誉,是国家荣誉。王海燕教授无愧于‘中国肾脏病学之母’的称号!几十年来,她大医精诚的从医理念、甘为人梯的带教思想、严谨求真的治学品格,诠释了一名优秀医学工作者所应该具备的医德和学养。医院肾脏病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更为年轻一代树立了榜样。王海燕教授在肾病学科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孜孜以求,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公认,在中国医学界和教育界树立了一个典范。”

追求卓越,拒绝平庸。这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应该是学术界的一个目标,一个行动。较之国内许多“学术垃圾”,较之轮流坐庄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某些奖项,王海燕得到的奖,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出了什么叫卓越与平庸的区别。什么是世界性贡献与圈里人抱团取暖利益共享自己哄自己玩的“自我褒奖”亦或“礼尚往来”的“互媚”的天壤之别。

王海燕是国际知名的肾脏病学专家,她的许多头衔不是因为她是多大的官而被赠与的,它们代表了她的学术地位、学术价值与国内外的学术影响:她曾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ISN常务理事、提高慢性肾脏病防治质量全球委员会(KDIGO)顾问委员会委员、亚洲慢性肾脏病协会(AFCKDI)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乔治全球健康研究所和开发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内科杂志主编及KidneyInt、AmJKidneyDis、NatRevNephrol等6个国际专业杂志编委。

王海燕不以头衔为招摇而深感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兢兢业业当一名好医生、一名好老师、一名好的科研工作者。77岁的她如孺子牛倒下前依然耕耘不停,引领团队朝更高更远目标奋斗,引领全国同行共同前行,牵头国际项目作出世界性贡献。就是基于她“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学来,解决我们自己的问题,为中国人撑‘腰’”的根本。

医学为海燕插上飞翔的翅膀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年7月8日,王海燕在山东青岛降生。年轻的父母以高尔基的《海燕》为女儿取名,寄托着自己投身革命风暴的志向及孩子像海燕一样成长的希望。受革命家庭的熏陶,王海燕自青少年时代就投身于抗美援朝时的医护工作。

年,17岁的王海燕考取了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新中国百废待兴,战争年代的缺医少药决定了她学医的选择;医院肾内科,师从我国肾脏病事业奠基人王叔咸教授;年她又考上王叔咸教授的研究生。从此开启了她一生钟爱的肾脏病学事业。“老师治学严谨,低调谦虚,对学生既严格又爱护。他教我的不光是业务,重要的是引导我结合临床病例去思考整个学科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做人。”在王海燕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都有恩师的影子。

年,年近不惑的王海燕考取改革开放后教育部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深造,师从国际著名的肾小球疾病专家R.Glassock教授。当时中国的肾脏病专业与国际相差甚远,“只认识两个病:肾炎、尿*症,再细化就说不清楚了。当时国际上推动肾脏病研究发展有两个路径,一是生理学,一是病理学。病理学可以很直接地关系到对病人的诊断,并通过基础医学来推动临床科学发展。‘如何治病’是刚刚迈出国门的中国医务工作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所以我选择了病理学”。用“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形容王海燕留学期间的学习和工作状态毫不为过。而留学期间的一件事也让她终生难忘。第一次跟美国医生一起看片子,她说:“这个病人是一种lgA肾病,是一种很常见的肾小球疾病”。旁边的一个美国医生很奇怪地说:“你还知道lgA肾病?”王海燕立刻就火了:“我怎么不知道?我是看书的!”王海燕觉得这位美国医生的话“很损害我的民族自尊心。我们的学术水平低,但是我们的心不是趴着的,我们的心是要强的”。王海燕身上独有的这股“霸气”,是“心不趴下”的傲骨,是用能力说话的志气。

王海燕的成长背景铸就了她家国情怀、光明磊落、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品格及胸怀天下、乐于奉献的责任担当。而家学传承、师从名家,不仅为王海燕打下了深厚的临床和科研功底,也培育了勤奋好学、踏实苦干、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治学精神和放眼世界、开拓进取的学术追求,以及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坦荡胸襟。

顶天做学术,潜心育人才,打造一流学术团队

年回国后的王海燕主要从事肾小球疾病的发病与进展机理及防治研究、慢性肾脏病(CKD)流行病学研究等科学研究。她长期活跃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建立了急性肾衰竭的阶梯式诊断模式。首次报告我国该类疾病构成谱特点,建立了适用于中国人群的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公式,率先在我国开展针对CKD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肾脏炎症、纤维化的分子机理和调控途径,发现中药*芪当归防治肾脏纤维化并阐明其机制,形成我国肾小球疾病实验研究的重要技术平台,指导我国肾脏病专业发展方向。多年来共主持部委级以上研究课题21项,先后获国家及部委级科研成果奖共20余项。完成学术论著余篇,主编、副主编肾脏病专著7本,参加编写专著9本。多次获得国家、*府各部门颁发的个人奖励。

由王海燕牵头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历时5年,涉及全国13个省市、自治区的全国性横断面研究,对于全国近5万名18岁以上成年居民进行了慢性肾脏病的调查。包含了四万七千余人的分层随机取样数据库最终建立。结果很惊人,中国的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是10.8%,一亿多人,而且很多人“有高血压没控制,有糖尿病不知道”。

研究成果在年3月期《柳叶刀》上刊出引起国际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