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墩子
图:来源网络
西宁南山,位于市南,海拔米。相传南凉时,有凤凰飞临南,故南山又叫凤凰山。在南山公园西北部有一座小山包,上有平台,顶上有一亭,名曰凤凰亭,也称之凤凰台,亭上有一横,上书河湟引凤。虽然传说中的凤凰台早已荡然无存,但咏叹凤凰山的那首《凤台留云》却至今仍然广为传诵:凤台何日凤来游,凤自高飞云自留,羌笛一声吹不落,纤纤新月挂山头。凤台留云成为西宁的一大胜景,为古八景之一。
落脚的凤凰飞走了,“风吹沙飞无鸟影,下雨泥石落西宁”的情节再现。站在山顶俯瞰,只见西宁城区如一片细长的柳叶,被南北两山紧紧环抱。西宁南北两山,植被稀少,春天风吹沙起,夏季暴雨成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自然环境恶劣,让西宁的百姓饱受风沙之苦。
为遏制风沙、改善生态,年,青海省委、省政府决定绿化西宁南北两山,成立绿化指挥部,并整合各方力量,推行责任分区,将宜林地划分成块,直接下达绿化任务到省级部门单位,着力打造被誉为西宁“造肺工程、润肺工程”的南北山绿化工程。而在很多人看来,南山实现全绿化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西宁平均海拔两千多米,高原造林成活率低,加之高寒、干旱等恶劣天气,更是难上加难。
高原人不惧艰险,缺氧不缺精神,缺水不缺毅力,通过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适花适景的园林造景理念,南山公园加紧公园绿化工程景观提升工作,最终呈现给大家一个自然得体、环境幽雅,具有南山特色的集休闲娱乐、生态观光、餐饮服务、文体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山地公园。
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南北山的变化,使得西宁降雨量明显增多,狂风、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登山、徒步的市民也是明显增多。南北山不仅绿了,也更加亲民了,让西宁人充分享受到了南北山的绿化成果。
沿着蜿蜒的小路在南山上行走,苍翠的油松,吐绿的杨树,时近时远。在深绿与浅绿的相互映衬下,处处生机盎然。从年至今,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西宁南北山绿化总面积达到51.57万亩。同时,西宁市也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如今,绿色已成为西宁市鲜明的符号;绿色,已成为西宁市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新优势;绿色,已成为西宁这座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城市一张能拿得出手的靓丽名片。
依托南山而建的南山公园,占地亩,是西宁市最大的现代山地森林公园。这座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的公园主要分为山林漫步区、五彩流溢景区、金桐留凤区、登高远眺景区、儿童游乐区、休闲垂钓园、藏族风情园、浦宁友好园和餐饮区,整个公园风景秀丽,是一处休闲观景的好地方。春季这里桃花、杏花、海棠花、丁香花争相开放;盛夏这里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湿润,群鸟啼鸣;秋季这里层林尽染、秋果高挂枝头;冬季白雪皑皑,云杉挺立,油松迎风招展……无论春夏秋冬,游人都能感受到南山公园随着季节变化带来的无穷魅力。
上得山来,但见公园处处绿绿葱葱,空气清新。公园以现代园林建筑的手笔,突出植物造园和造景,以绿色为背景,映衬亭、廊、桥、墙、楼、阁、水景、置石、游步道等园林建筑设施,经过多层次的空间生态组合和植物配置,形成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精巧秀美的园内景区、景点。
园内植被丰富,鸟语花香,各色的花竞相开放,给夏日添了几多轻柔。风吹过,树叶婀娜地摇摆,伴着清风一缕缕地摇动,成片的树木在眼前晃动,阳光投在像斗篷一样的树顶上。从叶片间的缝隙望下去,满地都是光的碎片——阳光的碎片。道路是平坦的柏油马路,层层叠叠的假山石嵌在水塘边上,鱼儿隐没在翠绿的萍藻间。在浓浓的树荫下,人们或悠闲地散步,或打牌娱乐,怡然自得;在池塘边,在儿童乐园内,孩子们尽情玩水嬉戏,开心活泼。
五彩流溢景区利用地形高差,效仿九寨沟和黄龙沟的自然景观,精缩组合出九寨沟瀑布和黄龙沟的五彩池,形成叠水层层,流光溢彩。园内有座藏族风情园内,有青海南山林卡雪域慈善救助会民俗博物馆,在这里可以欣赏热贡壁画艺术,观赏三江源奇石和藏传佛教的珍贵文物。
浦宁友好园位于南山公园南部,占地亩,是西宁市与上海浦东新区友好合作的一座标志性建设项目。园内风景紧紧把握长江的主要特色景点,以水系为主题,以园区绿地为主导,采用园林造景的手法,利用园区内地势起伏、东高西低的特征,微缩了长江从源头格拉丹东雪山开始至入海口的著名景观,包括虎跳峡、长江大桥、鄱阳湖、龙首岩以及浦东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充分体现西宁和浦东人民“共饮一江水”的寓意。
凤凰台,是年由上海市浦东新区在凤凰亭原址上新援建的,这座30米高的凤凰台,以展翅欲飞的凤凰,白色的风帆,象征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腾飞。在凤凰山,可以遥望西宁西山,在西山海拔米的山地上,和凤凰亭遥相呼应的,是西宁电视台发射塔——“浦宁之珠”,这是一座集广播电视发射、旅游观光和城市规划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电视塔,是浦东援建西宁的又一项重点工程,总投资达1.45亿元,高米,大小约为东方明珠电视塔的三分之一,但据说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多功能观光塔。
凤凰山山顶之侧,有一座伊斯兰教的“拱北”——伊斯兰教的先贤陵墓。拱北创建于元代,至今七百年历史。历代几经毁焚,多次重建。看到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仿照甘肃河州大拱北的样式重建的。八角三层的拱北坐北朝南,飞檐秀出,造工精细,气势雄伟。
从凤凰台往北沿山路下山,有两座紧挨的寺院,一座是南禅寺,一座是法幢寺。
南禅寺又名南山寺,位于凤凰山北麓。据说北宋时凤凰山已建有寺院,明永乐八年(年)形成一定规模。清同治二年(年)因战乱,有部分殿宇被毁,后在清光绪年间先后集资和捐资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建成规模较大的殿宇建筑群。
这个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是西宁市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是本地及周边地区汉传佛教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该寺有四合院五座、房屋86间,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千佛殿、玉佛殿、三圣殿、韦陀殿、弥勒殿、地藏殿等,占地面积约平方米。
走进寺庙,迎面而立的大殿,坐南朝北,气势雄宏,塑像威严,震慑人心。那些精致的雕刻,精美的书法,或端雅秀丽,或雄强豪迈,或险劲瘦硬,或清健峻峭,浸润着时光的烟雨,显示着历史的风采,更展露着书写者的心路历程。站在大殿前,一缕阳光穿过高大的树木,打在身上,感到生命的真实和和平的美好。
穿过大殿,是一处逼仄而幽静的小禅院。草色入帘,苔痕上阶,宁静淡远,别有洞天。没有喧哗,没有热闹,甚至连从天井里投射下来的阳光,也有一种隔世的晏然,清心寡欲,超凡脱俗。然而,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里虽然地方狭小而幽静,却深藏着千年的文化,流淌着千年的月光,盛开着千年的花朵。
南禅寺旁边的法幢寺,是青海省最大的汉传佛教比丘尼寺。法幢寺始建于年,原来位于西宁市城西区园树庄。年为给西塔(西宁——塔尔寺)高速公路建设让路,该寺从园树庄搬迁到这里,这里原是“南山文苑”旧址。法幢寺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殿、财神殿、玉佛殿和大雄宝殿,这座雄伟的大雄宝殿是年8月落成的。法幢寺每年中比较大的宗教活动有六次,信徒分布在西宁、大通、湟中、湟源等市县,该寺在全省汉族信教群众有较大影响。
塑像壁画,庄严肃穆;殿宇楼阁,巧匠精工。站立在山门前的台阶上,顿感山风浩荡,天高地迥。放眼望去,一城风光,尽收眼底;一川烟草,恍惚迷离。南山如画,湟水如练。山下是滚滚红尘,熙熙攘攘;山上却是渺渺梵音,世外桃源。踏进山门的瞬间,回望一眼来时的路。盘旋弯曲的山路,像一条水墨淋漓的丝带,悬挂在南山的胸前,沉醉在春天的怀抱。
寺庙的钟鼓声旷达明亮,空远辽阔,荡涤着山川河岳,也荡涤着人们的心灵。钟声不老,山河依旧。然而,世事早已不复当年。原始的庙宇早已了无痕迹,钟鼓也换了一茬又一茬。
西宁,这个古时称青唐城的地方,是古丝绸之路要道,历经峥嵘岁月,那一绺儿残垣断壁,斑斑驳驳的古城墙,见证了西宁的昨天,诉说西宁的故事。让人心潮澎湃,又难抑浮想联翩。鳞次栉比的座座高楼,从东延伸到西,突显现代城市的气派。日夜流淌了几千年的湟水河,穿越西宁。浩浩荡荡,以百川归海的向往,向东流去。
伫立在南山之巅,放眼眺望,云海苍茫。一代代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历史的辉煌。一幅幅春光灿烂、姹紫嫣红的鲜花描绘着他们的梦想。黄昏将至,带着思绪下山,斜阳垂在肩头,一些东西会在岁月更迭中流失,但在时光深处的精神总能带给人以温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