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上海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上海市模范集体表彰会于12月2日举行。
复旦大学马昕、王菊莉、卢奕、余情、张卫、杨坚、周平红、胡兰兰、施劲东、钟鸣、耿道颖、夏敬文、徐虹13人获评“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新冠肺炎救治医护组、医院感染科3个集体获评“年上海市模范集体”。
年上海市先进工作者
(按姓氏笔划排序)
马昕
医院
*委委员、副院长
医院国家医疗队,响应国家卫健委号召,承担多项对口帮扶全国偏远地区和贫困县的任务,服务国家战略、助力精准扶贫。
在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2月4日,马昕带领46名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队员和6辆大型移动医疗救援车奔赴武汉,医院的建设和运营,医院4批次医疗队共计名队员的总指挥。他带领团队克服诸多困难,保障了所有前线医务人员安全,并为支援武汉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菊莉
医院青浦分院二十三病区护士长
年非典时期,王菊莉参加抗击非典,去医院,开始“与世隔绝”的生活和工作。
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她又一次抛下还在托班的儿子,舍下患病住院的母亲,去了四川德阳地震伤员救治中心。
年8月她又一次作为一名志愿者,参加了第十五批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服务接力活动项目,赴云南进行为期半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在年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中,王菊莉报名了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医院北二楼病房的护士长之一,肩负起了护理人员安排、物资管理、协调配合等诸多工作,共同坚持了2个多月,顺利完成任务。
卢奕
复旦大医院眼科主任
卢奕从事眼科事业近30年,个人微创白内障晶状体手术超过8万例,被誉为“指间的光明使者”。
卢奕在医疗科研教学等工作中应用了PDCA的管理方法,带领眼科实现了“零医疗事故”,同时连续5年患者满意率高达90%以上,并于年度荣获上海市医疗行业唯一“上海市质量金奖个人奖”。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次(其中4次为第一完成人),入选上海市领*人才计划、上海市新百人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
卢奕还为防盲慈善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积极为基层医务人员培训,共举办国家级白内障学习班20余届。组织参加为劳动模范和贫困市民免费手术;参与“西藏慈善光明行”;支持新疆喀什援建;参与摩洛哥“光明行”,为当地带来了光明。
余情
医院
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余情曾获“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管理者”称号、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医务工会“星光计划”优秀项目一等奖等。
年2月7日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部署,余情作为医院第4批赴武汉医疗队人的一员出征武汉,投入医疗救援工作。出发前,这个有着50名*员的战斗集体,成立了临时*支部,任命余情为医疗队临时*支部书记,临时*支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榜样的力量让广大群众感受到*组织的先进性。
张卫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
张卫,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担任“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国家重大专项(02专项)总体专家组技术副总师,工信部通信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半导体学报》副主编。
长期从事集成电路工艺、半导体新器件和半导体材料的研究。张卫已在Science、NatureNanotechnology、NatureMaterials、IEEEElectronDeviceLetters、IEEETransactionsonElectronDevices等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申请专利多项,其中美国专利39项。
杨坚
医院
康复科主任
杨坚,上海市第二届“仁心医师奖”获得者。擅长:脑卒中康复、冠心病康复。主持-、-、-年上海市卫计委、卫健委的临床医学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带领着徐中心康复科团队在本市学科建设中积累起一定的影响力、医院的一块品牌。
近五年来杨坚主持市科委课题2项、市卫计委课题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与中科院、上海大学的相关研究所开展上肢康复机器人、3D打印个性化支具的转化应用研究、心脏康复的基础机制研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含SCI)10多篇,牵头主持并执笔编写发表了《脑卒中合并稳定性冠心病运动康复专家共识》,主编出版了“脑卒中合并冠心病运动康复”专著。其多项成果先后获上海市康复医学科技一等奖、二等奖,中国康复医学科技二等奖。
周平红
医院
内镜中心主任
周平红,“大国工匠”,“国之名医”,国际知名内镜微创专家。首创多项国际内镜切除新技术取代传统外科手术和ESE、EFR、隧道切除技术,改写国际指南禁忌证为适应证。在国际上率先开展POEM,被欧洲消化内镜学会命名为“POEMZhou’sProcedure”,被POEM白皮书和指南推荐为标准术式。引领全球内镜诊疗新技术,成为全球范式,提升国际影响力。他开创包括美国、日本等国外医生相继来中国学习内镜的先河,成果推广至31个国家和地区多家知名医疗机构,诊治病例5万余例。他领衔的“中山标准”作为上海“医疗服务品牌”名片向世界展示中国创新。
主编内镜专著和音像教材10部,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篇(SCI论文82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胡兰兰
医院
二十二病区护士长
胡兰兰自5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坚守在急诊临床护理的一线岗位,取得了急诊及ICU适任证。
年参加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任务,历时三个月,并光荣火线入*。
年1月27日至3月31医院重症监护室坚守了65天,战斗在工作最为繁重的重症监护室,穿着密闭的防护服,一刻不停护理危重病人,熟练运用ICU所有抢救仪器,与医生默契配合实施抢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许多病人恢复健康。年5月获得上海市第五届左英护理奖。作为一个*员医护工作者,坚守了“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初心和使命。
钟鸣
医院
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主任医师
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1月23日(腊月二十九)钟鸣孤身一人驰援武汉,是第一个驰援武汉的上海医学专家。医院重症病区的医疗组长,钟鸣投入最危重新冠患者的救治。75天,钟鸣积累了救治新冠危重病人临床经验,也渐渐摸清了这种新病*感染疾病进程的一些规律。在钟鸣和医护团队的努力奋战下,病区的死亡数有了明显减少,治愈出院的病人多了起来。钟鸣以身作则,对于风险性操作和治疗,都冲在前面,鼓舞了病区医护的士气,使得所在ICU团队更有凝聚力、更加高效地应对随时可能剧烈变化的病情。
施劲东
医院
医务科科长、呼吸科与
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
施劲东,全球首例H7N9禽流感病*感染者主诊医师之一。年参加非典战役,年赴新疆处理肺结核防控,年赴西南边疆扑灭麻疹疫情。
年春,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很多人避而不及、争相远离武汉。远隔重洋的施劲东却提前中断意大利的进修,回国参加抗疫。1月28日,刚回上海的施劲东作为医务科临时负责人(主持工作),立即接手疫情防控指挥工作,协助院领导迅速理顺诊疗方案和防控流程。2月19日,施劲东作为队长率领上海五院50人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医院援鄂48天,医疗队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以赴救治病人,交出了队员零感染、普通病区零死亡、出院患者零回头的圆满答卷。疾风知劲草!面对疫情,施劲东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冲锋在前,他是特殊时期真正的“逆行英雄。”
耿道颖
医院
副院长、工会原主席
兼放射科常务副主任
耿道颖从事影像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35年,是业内颇具声望的“全科”专家,临床上熟练阅读全身各部位CT/MRI影像,科研上主攻脑和脊髓重大疾病影像学新理论与新技术,最早开设影像会诊普通门诊并坚持至今,年会诊疑难影像余例,患者来自国内外。
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卫生部突出贡献奖、上海市领*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工匠、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及上海市医学发展杰出贡献奖等荣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年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五洲女子科技奖等10余项。
夏敬文
医院
副主任医师
夏敬文是有着20多年*龄的呼吸科专家,年汶川地震,作为医院紧急救援队第一批队员,震后48小时到达灾区,徒步深入重灾区实施救援。年7月至年7月作为上海市第四批援藏医疗队员,医院成立纤维支气管镜室,并为当地培养了一支纤维支气管镜医护团队,医院医院实现新的跨越。
年新冠疫情爆发后,医院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逆行”奔赴武汉,整体接管了华中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监护ICU病房。夏敬文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为光谷院区ICU的出色成绩立下汗马功劳。在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的时候,他年迈的父亲突发急性心梗不幸去世,夏医生在悲痛之余,仍然全力投入到抗击新冠的工作中去。
徐虹
医院
*委书记
徐虹深耕儿童肾脏病领域,临床科研成果卓著。针对我国儿童尿*症救治的难点和痛点,推动以居家自动腹膜透析技术(APD)为核心的肾替代疗法,在国内率先启用国际指南首推的居家APD技术,透析例数居国际儿童透析协作网首位,5年生存率90%。创建儿童尿*症主要病因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CAKUT)等的早期筛查及精准诊断策略。牵头成立“国家儿童医学中心互联网+肾脏专科联盟”,创建“中国儿童遗传性肾脏病数据库”。
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徐虹带领成立抗击新型冠状病*感染领导小组,组建专家组,设立防控指挥部。徐虹创新性地组建了“疫情防控督查组”,由40余位*支部书记和资深专家组成,每周前往门诊、住院部、实验室等部门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持续改进。
年上海市模范集体
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疫情就是战情!年1月,上海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感染病例且感染病例逐渐增加,医院呼吸科与重医院向全院干部职工发出“抗击疫情,恪尽职守”的倡议:*员干部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全体中山人坚守岗位、恪尽职守。呼吸科与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强强联合,在诊治新冠肺炎这一肺部疾病方面具有更加独特优势,超强的临床诊治经验、胸部影像学专业读片水平,鉴别诊断的逻辑思辨能力。两个科室的同仁在援鄂医疗队前方,勇担各医疗组组长并且与兄弟学科同道一起团队协同作战,奋战在抗疫新冠肺炎的第一线。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新冠肺炎救治医护组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作为新冠肺炎医院,始终坚持以维护上海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为使命,是捍卫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战斗堡垒。全院上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在上海市委、市*府的统筹部署下,始终坚持科学组织、科学防控、科学救治,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科学防控、精准施治,切实有效地救治患者、控制疫情,展现了良好的综合救治能力和整体医疗水平,彰显了维护上海城市公共卫生安全的公卫精神,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医院感染科
医院感染科,每年收治各类感染病人约例次,门诊量为每年15万人次,院内外疑难危重感染病会诊人次/年。自年起连续9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第一名。
面对年“非典”、9年甲型H1N1流感、年H7N9禽流感、年西非埃博拉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感染科医护人员始终冲锋在前,发挥重要作用。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科室张文宏主任被任命为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徐斌副主任医医院,徐惠护医院,张继明教授、孙峰主治医师和曹晶磊护师加入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上海)医院,张继明教授任队长。陈澍教授、毛日成副教授和朱娴杰护士共同医院光谷院区ICU病区。感染科全员投入、全力投入到一线抗“疫”中去,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示了白衣战士的英雄气概。
来源: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医院、
医院、医院、
复旦大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医院、
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医院、医院(筹)、
上海发布、申工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在中国,慢性肾炎是引起慢性肾脏病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中国成人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约10.8%,总数高达1.3亿人,10个人中就有1个慢性肾病!其中约40%-60%的慢性病患者5年到20年或更长时间后可能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
慢性肾炎离尿*症到底有多远?是很多慢性肾炎患者很关心的一个问题,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去阻止其发展为尿*症呢?以下这些误区千万别再犯!
误区一:得了慢性肾炎乱用抗生素治疗很多人很容易将慢性肾炎等同于一般的炎症疾病。其实,肾炎和一般的炎症疾病有着本质的区别。肾炎是免疫系统异常所引起的变态反应,而炎症性疾病则细菌感染所致的,盲目使用抗生素根本没用,滥用抗生素反而会加重肾脏病变。
误区二:得慢性肾病吃腰子“吃啥补啥”“以形补形”在坊间甚为流传。于是,很多肾炎患者就通过吃动物肾脏来滋补自身的肾脏。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动物内脏含有高蛋白,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从而进一步加重肾功能的减退。
误区三:少喝水不吃盐也“ok”很多肾炎患者都不愿意多喝水,害怕加重肾脏负担。事实恰恰相反,人体内每天的代射废物都需依赖于尿液带出体外。若喝水很少,反会造成体内的废物蓄积,加重肾脏的负担。另外,人体大部分的生理功能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盐的参与,因此慢性肾炎患者不要盲目禁盐。
误区四:血肌酐正常就大意有一部分患者人维护肌酐正常就没有问题,事实上每个肾脏有万个肾单位,储备相当大,只有毁坏75%时,才有临床症状。所以,一大批不了解肾病的患者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尿*症。
误区五:认为慢性肾病是不治之症?有的患者认为肾病难治或是治不好的顽症,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临床上部分患者经过短期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肾病不仅能治,而且绝大多数是可治可控的。因此,每—位患者不管病情如何,都应定期复查,以防不测。
百特盛康全国首家独立透析中心落户厦门年12月11日,百特盛康全国首家独立透析中心正式落户厦门。作为百特旗下的肾科服务品牌,百特盛康与厦门唯科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厦门百特盛康透析中心,携手医院及社区探索医联体创新模式,医院实现肾脏病透析患者的双向转诊和信息共享,另一方面协助社区进行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疾病教育,探索可以让患者、医院和*府实现多赢的创新医疗模式。
百特大中华区总裁徐润红表示:依托于在中国肾科医疗领域近三十年的经验优势,及‘拯救并延续生命’的企业使命,百特积极探索创新医疗模式,成立‘一体化’独立透析中心,携手行业和社会多方,共同提升中国患者的生命质量,让生命透出希望。”
一体化医疗模式,推进高质医疗资源下沉作为一种创新的医疗模式,百特盛康透析中心实现了四个“一体化”:
医院、社区及非公独立透析中心“一体化”;
其二是透析服务和慢性肾脏病管理“一体化”;
其三是产、研、服“一体化”;
最后是透析人才培训“一体化”;
厦门百特盛康透析中心总经理王晓宇表示:“我们希望在为中国患者提供全面、便捷、高质的透析
服务及多元化关爱的同时,也能在运营模式、医疗发展和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为行业带来一些创新,携手多方共同推动中国透析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助力患者、家庭及社会应对慢性肾脏病带来的巨大挑战。”
多元化患者关爱,让生命透出希望“艺透人生”公益项目艺术作品
除医疗模式创新之外,百特盛康透析中心还将多元化患者关爱融入到专业的医疗服务中。今年,百特盛康携手国内最大的艺术团体之一雅昌集团,启动“艺透人生”公益项目,通过以肾脏病患者生活状态为灵感的艺术作品呼吁社会对患者人群的理解和关爱,让生命透出希望。
参考资料
1:张路霞,王海燕。中国慢性肾脏病的现状及挑战——来自中国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启示。年。
2:中国肾脏透析登记系统数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