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子刊在线发表综述文章指出,靶向肺部微生物群对提升肺癌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研究前景。
在过去几十年里,传统观念认为,人体的肺脏是无菌的,可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肺部微生物组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肺部微生物组含细菌、真菌、病*等,当前研究发现肺部微生物对肺部感染、炎症性疾病、慢性肺疾病和肺部肿瘤发生发展以及临床治疗缓解率均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早期预防和制定个性化治疗策略
该文章作者为中国科学家,其从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的角度首次提出“OneHealthCareofLung”的肺部全健康理念,即宿主(遗传基因、衰老与免疫、人群易感性)-环境变化-微生物群(平衡与紊乱)对肺部肿瘤和相关疾病的整体预防理念,这一新理念的提出具有较好的指导和参考价值。
来自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每年肺癌新发病数约.5万,死亡数约万,约占癌症死亡总人数的18%,是目前全球癌症死亡的主要原因。这几年,国内外有关肺癌领域的临床试验方兴未艾,均有新的进展,一旦当前领域内的研究进展考虑到肺部微生物组的组成、肺-肠-微生物轴、肺部微生物与机体免疫及代谢的关系、微生物群紊乱和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等,或许将彻底改变肺癌的临床治疗方案。
科学家认为,作为肺部生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肺部微生物组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对肺癌治疗效果的潜在影响,可促进肺癌的早期预防和个性化治疗策略的制定。目前这一领域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正在逐渐成为
靶向、免疫治疗还会热多久?
肺部微生物的临床研究引起临床界
RET抑制剂的研究更迅猛:塞尔帕替尼5月在美上市,此前RET抑制剂如凡德他尼、卡博替尼属于多激酶抑制剂,这是首个高选择性RET单激酶抑制剂。例接受过含铂化疗的RET融合阳性成人患者的ORR为64%,中位应答持续时间17.5个月,其超过6个月的患者比例为81%。其后,普雷西替尼也获批,对初治和经治患者均产生疗效,且无需考虑RET融合位点或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情况。在87例既往接受过含铂化疗的患者中,患者的总缓解率为57%,这让更多患者看到了新希望。
在中国,今年3月全球第二个三代EGFR靶向药阿美替尼上市,用于既往经EGFRTKI治疗进展,且TM突变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成人患者。单药治疗显示出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且对脑转移有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2.3月。11月底,中国首个用于治疗ALK突变晚期NSCLC的国产Ⅰ类新药恩沙替尼获批。数据显示,恩沙替尼治疗克唑替尼耐药患者的整体ORR为52.6%,疾病控制率为87.8%,中位PFS为11.2个月。
5月,O+Y在美获批NSCLC一线治疗。FDA主要是基于Ⅲ期CheckMate-研究的Ⅰa部分数据随访超过29个月,O+Y相比含铂双药化疗显著改善中位生存期(17.1vs14.9个月),死亡风险降低21%,和化疗组1年生存率分别为63%和56%,2年生存率为40%和33%,3年生存率为33%和22%。在长期生存率方面,3年生存率相对化疗提高50%。
事实上,O+Y+2个周期的铂类双联化疗联合治疗,在PDL1≥1%患者中,O药+伊匹的中位总生存期明显优于化疗,为17.1vs14.9个月;PDL1<1%人群中,中位OS也优于化疗,延长了5个月(17.2vs12.2个月),双免疫的OS均优于化疗。
这些最新临床数据值得点赞,但从数据上看,患者获益人群有限,无进展生存期均未超过20个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专家称,“靶向药物和生物药很长时间内仍将是临床治疗的基石,但要在总生存期上出现突破性成果,或许,肺部微生物研究会改变格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