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会由三个问题出发,探讨一下不安腿综合征。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生?
病因
不安腿综合征可简单的划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其发病原因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遗传因素。55%~92%的原发性RLS患者有阳性家族史。研究表明本病存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规律,即男女患病的几率各为50%,患者的孩子如果不发病,那么孙子发病的几率为0%。
△第二类:他病继发。本病常继发于III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II型腓骨肌萎缩症、缺铁性贫血、尿*症、妊娠、胃术后、帕金森、糖尿病等,值得一提的是III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和II型腓骨肌萎缩症也都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知网上最多的报道是由尿*症及帕金森并发的RLS。
发病机制
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也尚未有统一定论,接受度较高的两个机制分别为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异常及血液循环障碍。多巴胺能神经功能异常是目前比较公认的致病机制,它是指中枢系统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简单来说,多巴胺是由我们大脑中一个叫间脑A11区的地方分泌的,实验表明,损伤间脑A11区的细胞后,多巴胺分泌减少,可以使小白鼠出现类似不安腿的症状。此外,血液中的铁也参与了多巴胺的合成,而缺铁性贫血的病人,由于血液中铁的减少,也能间接导致多巴胺合成减少,从而引发RLS。血液循环障碍。当运用了改善下肢循环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因此认为血液循环障碍也是造成本病的原因之一。了解了RLS的发病,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如何诊断RLS?除了RLS名字中所体现的“双腿无法休息”外,RLS还有哪些表现?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中老年人多见,男:女=1:2患者有强烈活动双腿的愿望,常伴有各种不适的感觉症状。症状在安静时明显,长时间的坐、卧及夜间容易发生,活动、捶打后可缓解症状。肢体远端不适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如麻木、蚁走、蠕动、烧灼、疼痛、痉挛等。感觉症状可累及踝部、膝部或整个下肢,近一般患者可累及上肢。80%患者有周期性肢动(PLM),表现为睡眠时重复出现刻板的髋、膝、踝关节的三联屈曲致使趾背伸。由于夜间不适感明显,加之PLM影响睡眠,95%的患者合并睡眠障碍。诊断标准
强烈活动双腿的愿望,常伴有各种不适的感觉症状;静息时出现或加重;活动受部分或完全缓解;傍晚和夜间加重。支持诊断证据包括:①阳性家族史;②PLM;③多巴胺能药物治疗有效。误诊
本病常被误诊为以下三类疾病:△慢性疼痛。部分患者的首发症状往往是肢体远端的疼痛,加上患者多为老年人,此时多会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血管疾病。下肢的血液循环障碍是引发本病的原因之一,患者存在的麻木、冰凉等症状,常被误诊为双下肢动脉硬化、脉管炎、水肿等。△精神疾病。部分患者就诊时,往往主诉为睡眠障碍,或由于睡眠障碍而引起的神经官能症,如抑郁、焦躁等。有文献报道,患者因睡眠障碍误诊,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无效,详细追问病史后,患者诉有“关节炎”病史多年,但一直未予重视,细查后方才诊断为RLS。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如何治疗RLS?
现代医学
现代医学多采用以下三类药物治疗:
△多巴胺类:起效最快,存在症状恶化的副作用;
△阿片类:具有成瘾性;
△铁剂:适用范围较窄。
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手段有:气压压迫、经颅直流电刺激、近红外光谱学等。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我国古籍中并没有对病名的详细记载,后世医家多将其纳入血痹、腿挛急、髓酸、足悗(mán)、厥、厥阴病等范畴,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记载:“(足)悗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对本病最贴切的记载当属《内科摘要》中的记载:“夜间少寐,足内酸热……且兼腿内筋似有抽缩意,致二腿左右频移,展转不安。“中药内服法
营卫虚弱证治法:益气温经,合营通痹治疗:桂枝加芍药汤/*芪桂枝五物汤寒湿凝滞证治法:温阳祛湿,通经缓急治疗:当归四逆汤/乌头汤湿热痹阻证治法:清热除湿,通络止痛治疗:加减四妙汤/疏肝祛湿汤气血亏虚证治法:补气养血,荣养筋脉治疗:归脾汤/补中益气汤针刺疗法
主穴:太冲、合谷、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配穴:肝肾阴虚,筋脉失养配肝俞、肾俞、太溪;寒湿入里,瘀血内停配风池、血海;肝血不足,血脉瘀阻配肝俞、脾俞。独取二白穴
二白是经外奇穴,主提肛消痔,调和气血。赵建国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发现其治疗RLS疗效显著。二白穴位于掌后横纹上四寸,两穴对并,一穴在筋中间,一穴在大筋外。操作时,于略偏上处取穴。操作时,于腕上4寸略偏上处,桡侧腕屈肌健两侧分取两穴,先刺筋内(尺侧)一穴,以45°角入刺,后刺筋外,与第一针相对,仍以45°角入刺。强刺激,捻转泻法,留针20min,一日一次。合谷刺
合谷刺出自内经,是五刺之一,又叫鸡足刺。“合谷刺,左右鸡足,针于分肉之间,以取肌痹,此脾之应也。”故本刺法多用于肌肉疾病。操作时,先在穴位上直刺一针,然后再在同一点进针,进针的方向分别在第一根针的左右,并和第一根针呈45°角,行提插泻法。可在合阳、承山行合谷刺20min,提插泻法,也可在腿上选取阿是穴行合谷刺,30min,平补平泻。踩跷法
操作时,按揉膀胱经、点按肝俞、脾俞、肾俞、承山、承筋按揉胆经,点按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血海、梁丘、气冲,以双下肢有热感为宜。
刺血疗法
取双下肢,第二到第四足趾端,挤压充血,常规消*后,在趾尖于趾腹结合部快速刺入,放出血液30滴,隔日一次。穴位贴敷
①吴茱萸3g研末,陈醋调匀贴于双侧涌泉穴。
②肾衰方(大*7g、山茱萸10g、山药15g、茯苓15g、丹皮15g、泽泻15g、丹参15g、熟地*15g、*芪20g、太子参15g、*连7g、苏叶15g)姜汁调匀贴于肾俞、阳陵泉、血海、足三里、承山、三阴交,日一次。
···THEEND···
编辑
李苗秀
审稿
戎姣
图片、视频
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