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一)为王庆阳老师在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工作时的照片
今年是承载康金历史文化的杂志《八卦街》创刊二十年。抚今追昔,不由得忆起为这片多情的土地注入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前辈先贤。虽然他们走了,但他们精神风范和血脉精*会穿越时空隧道依然发光发热,依然照亮八卦街,依然点亮八卦街人的心烛。我们轻轻地翻开八卦街历史文化档案,一位儒雅的老者又鲜活的复现在我们眼前,他便是王庆阳先生。
在我小学的时代,有一位先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中等身材,圆圆的脸庞,戴着一副玳瑁镜框的眼镜,镜片后明亮的双眸泛着和善的目光,蓝色制服上兜别着一支笔,衣冠整齐,举手投足有一种儒雅风度。他经常到康金镇内各个学校检查指导工作,字也写得很优雅,我曾在学校办公室看到他用毛笔在各种奖状书写颁奖词。
后来知道他叫王庆阳,是康金中心校校长。再后来在文化站每年举行的新春书画展上,惊奇地发现他的绘画佳作,尤其工笔花鸟相当的精细精致。花萼,花蕊的细微处,花叶的纹理,*莺的肚腩羽毛灰*相间处都笔笔送到,丝毫不差,栩栩如生。其才艺令我更加仰慕。
我真正接触和结识王庆阳老师是通过好友刘楠介绍的。当时刘楠家庭成员都调到大庆工作,只有他自己当时还没有调到大庆,他就吃住在王老师家。其实王老师家离我家不远,就隔一条街,三两分钟就到。第一次去王老师家,时值寒冬腊月,正赶上他家包冻饺子,满屋子欢声笑语,刘楠介绍完,王老师笑容可掬地对我说:我过去在三中工作时跟你哥哥是同事。是啊,住在八卦街上的人,地方不大,一提起来几乎都熟悉。那时我还不会包饺子,就只能运饺子皮和冻饺子(将包好的饺子送到外边冷冻)。王老师说“好,各尽所能嘛!”。大家说笑着,讲述着,饺子里包进了故事和快乐。
随着接触增多,感情加深,我对王庆阳老师的了解也更加详细了。
王庆阳老师年出生辽宁省盖县望儿山下一个书香门第,其祖父王恩麟,字相廷,为清朝光绪年间熊岳盖县“院试及第“秀才,文采出众,能诗擅画,在当地相当驰名,口碑极佳。其父王述宣,是一位教书先生。王庆阳老师年参加革命,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走出“望儿山”家乡,这一走就是四十年,一直到年离休后才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他早年毕业于东北行*学院(吉林大学前身),毕业后分配到东北计划委员会,后来由于工作出色,被调人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工作。年*和国家的发出:“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他热血沸腾,积极响应。三次主动请缨,前两次因工作需要未获准,第三次申请才获准。这里有一个插曲,王庆阳老师生前曾对我讲过其中原委,当时人事处长是王老师的一个同乡,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在国家机关工作是多么难得啊!在首都工作,首都居住,北京的户口,北京的粮食关系,首都的居民,国家机关的干部,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而求之不得啊!再说将来孩子受教育和就业都大有益处的,你这一走,回来的可能性几乎没有,你可得考虑好!”。王老师对这位同乡人事处长很有意见。心想,你这个老乡怎么扯我进步的后腿啊?就这样王老师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离开首都,放弃首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从京华重地皇城来到了艰苦的塞外边陲,来到风刀霜剑的白山黑水,来到黑龙江呼兰师范学校任教,从此从教终身,将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这是何等家国情怀啊!这是何等的赤子赤诚啊!这是何等的一颗滚烫的报国之心啊!年因工作需要,又调到设在康金八卦街的呼兰县第三中学任教导主任。他以校为家,夙兴夜寐,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提高工作之中,甘当人梯,为学生铺就了进步的阶梯,甘为船夫,在知识的海洋中将一批批学子送到成功的彼岸,又原路返回,甘作蜜蜂,广采百花酿佳蜜。模范地履行园丁的使命,“修枝剪叶”,“手浇桃李”,致使那个年代呼兰三中高考率极高,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天津大学,哈工大,哈*工等名牌高校均有考中者。年冬,呼兰三中教师家属房失火,家属房是一排“连脊房”,王老师家也住在其中,众所周知,“连脊房”一旦起火,必将火烧连营。王老师不顾自家,奋不顾身,冲进火海,帮助其它老师家抢救东西,浓烟滚滚,火光冲天,眼看房屋就要被吞噬,这时听到有人喊“孩子还在屋里呢!”,说时迟,那时快,王老师不顾自身的生死安危,飞速冲到即将落架的屋子里,救出孩子。孩子的妈妈满脸泪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接过孩子一下子就瘫倒在地上,等王老师回到自家门口时,他家的房子已化为灰烬。王老师这种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行为,令在场的目击者感动不已,肃然起敬。六十年代他积极响应*的“计划生育”号召,在没有和爱人打招呼,没有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毅然在单位第一个报名实行“结扎”手术,要知道当时王老师还不到四十岁,这方面的知识尚未普及,人们对此顾虑重重,尤其男性“结扎”手术,更是罕见,令人疑惑,恐惧。认为不仅会损害夫妻感情,还会危害身体。这得需要有突破世俗藩篱和偏见羁绊的勇气啊!这得需要有很高的思想认识水平,这得具有共产*人先锋模范作用和顾全大局的国家观念。大概是在年,三中一名叫李臣的学生,家住许堡乡张井村,来办学籍,王老师了解到他家庭贫困,来回往返艰难,就让他吃住在他家。这个学生念念不忘,铭记于心。当年这个叫李臣的学生,就是后来我的老师李重华,哈师大中文系毕业,曾任大庆职业学院中文系教授,大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庆写作协会副会长。文革”当中王庆阳老师深受打击,惨遭批斗。但他没有悲观绝望,坚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相信总会“云开雾散”。年被下放到牛堡村“蹲牛棚”。在此期间,王老师潜心农业科学,帮助村上研制“”肥料,为提高当地粮食产量做出了贡献。他和当地农民一样劳动,春耕,夏锄,秋收,冬藏。扶犁点种,锄草割地,样样在行,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亲如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深受村上书记、村长及广大农民的广泛好评,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是在国家机关工作过的干部,重点中学的领导。由于群众评价好,威望高,年被调人康金公社文卫组,他深入辖区各个文化,教育,卫生部门进行深入调研,检查,督导。工作起来,不分春夏秋冬,晨昏午夜,不畏严寒酷暑,不惧月冷霜河,常常是灯光连着星光,月光连着曙光,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年落实*策,王老师获得平反,出任康金中心校校长。当时中心校管辖的学校很多,除镇内几所学校外,还有二十五个村的学校。可以说工作千头万绪,王老师是日理万机。他整天像上满发条的时钟,转个不停,风尘仆仆到所管辖的若干个学校调研,座谈,考察,指导,整顿教师队伍,强化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建构教学用房,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年在评定工资时,他虽然获得满票,但他说,我工资够高了,主动将指标让给下面工资低的教师。他就是这样的人,凡事都替别人着想。
照片(二)为六十年代全家照
王老师年光荣离休,组织上根据他的“德、能、勤、绩”,决定继续留用。王老师依旧是一贯的理念:“时刻听从*的召唤”,一直工作到年。真正退休后仍然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康金八卦街历史文化和社会公益事业之中,出任康金镇*史编纂组编审,镇志编委会副主编,医院社会监督员,《八卦街》杂志顾问等职。生动体现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志和“老牛亦解韶光贵,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
王庆阳老师出身书香门第,又受过高等教育,加之天资聪慧且博览群书,又及他在国家机关和领导岗位良好修为,使其具有极高的人文素养。和他相处会让人感觉暖意十足和超强的亲和气场,散发出浓浓的“古香古色”儒雅书卷气。真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他擅长诗词和书画,尤精隶书和花鸟画,古典人物画也画得相当的棒。给书画爱好者讲“燕不双飞”、“钉头鼠尾”的原理。在与王老师相处的岁月中,我们一起煮茶,品茗,赏雪、侯月,听雨,观花。评书,论文。
他不仅满腹经纶,还有满肚子故事,各种典故烂熟于心,野史桥段,民间故事,趣闻轶事,层出不穷。我和王老师还有共同爱好就是喜欢楹联和猜谜。他给我讲了史上很多绝妙楹联。我至今记得有:左舜生姓左不左,易君左名左不左,二君胡适,其于右任乎?
梅兰芳伶梅之梅,陈玉梅影梅之梅,双玉徐来,是言菊朋也。
提锡壶,过西湖,锡壶坠西湖,惜乎?锡壶!
带翻译,寻番驿,翻译迷番驿,返矣,翻译!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
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
还给我讲解撰联的规则并指导我创作。
在东北三省首届有奖征联活动中,我获得了三等奖。专家出上联,参赛者对下联。出句是回文联,对句也得是回文联。
上联:广播传情传播广
我对的下联:新闻见实见闻新
一等奖下联:新闻见义见闻新
我与一等奖“一字之差”,失之交臂。
有一年《人民日报》副刊举办新春猜谜活动,我和王老师在他家喝着茶,嗑着瓜子,展开“哥德巴赫猜想”般的竞猜。前几个灯谜难度不大,后边几个难度系数可就大了。有一个谜面是:隔年回家,打一个成语,我猜了半天也没猜出来,王老师说应该是“满载而归”,我一想,贴切。还有一个谜面是:协奏曲,也是打一个成语,我们也猜了很长时间,后来我说是“助人为乐”,王老师表示赞同。最后一个最难,谜面是:家兄登虎榜,舍弟越龙门,区区就是我,也是蟾宫折桂人,会猜的猜到明日早晨,不会猜的猜到来年二月。谜底要求打一个字。我们俩反复猜也猜不中。于是乎,只好鸣金收兵,明日再战。我回去这一宿辗转反侧也没睡好,估计王老师亦是如此,翌日清晨,突然思路畅通,灵感闪现,我猜是“卯时”的“卯”字。我又根据谜面逐一对照检验还原,确认!因为居于“虎年”之下,“龙年”之上,就是“兔年”,也叫“卯年”,蟾宫折桂人,也是指月宫里的兔子,明日早晨按时辰算就是“日出卯时”,明年二月是阳历,按阴历算正是卯年的开始。我兴冲冲地跑到王老师家,他看我高兴的样子,也面带微笑地说,“怎么猜到了?”,我说是的!他继而说到,我也猜到了,你看看在桌子上呢。我一看,书桌上一块写春联裁剪下来的红纸上写了很大的一个“卯”字,还是用毛笔写的,我俩不约而同地笑了。我说“真是不谋而合啊!”。后来猜谜揭晓后,我们猜到的完全正确。只可惜是摇奖,我们得了个优秀奖,不过也是蛮高兴的。
每当盛夏时节,在我家葡萄架下,放着方桌,木凳,果盘,我和王老师赏葡萄,吃葡萄,他手摇一把折扇,娓娓道来与葡萄有关的一些故事,有时也拿着一个速写本画葡萄,很有意趣。
每年春节前王老师都要送我一幅他的花鸟画,以示新春祝福。有一年他还送给一个他自己设计,绘制的精良日历牌。在一块规则的硬纸板上裱糊上托画用的仿绫纸,将事先在毛绒绒的纸上画好的松枝,红日,仙鹤,按照其造型结构精细的剪下来,然后刷上浆糊,根据构图要求,贴到硬纸板上,一个具有凹凸感,层次感的唯美“松鹤延年”日历牌告竣。比任何文化用品商店卖的日历牌都高雅精美。
照片(三)为文友雅集。左起:陈修舜,本文作者,王庆阳,刘楠。
有一次,我跟王老师说,您前些年在文化站新春书画展上画在玻璃上装框的一幅工笔人物画,画得太美了!王老师思忖一下说,哪幅呢?我说就是题写“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幅画啊!王老师说想起来了。接着他说,你要喜欢,我哪天再给你画一幅。我说那太好了!隔了不长时间,王老师就给我画好了这幅玻璃画,而且是装好画框的。我说真是实行“三包”啊!包工,包料,包送。嚯,画得真好!典雅,优雅,娴雅。人物的姿容,情态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花好月圆的背景华美富含诗意。娉婷袅娜,花容月貌,云鬟秀袂的小姐与风流倜傥,英姿勃发,峨冠博带的书生在花丛芳径中互相爱慕之情,淋漓尽致表现出来了,遂令人想到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元稹和薛涛,又能使人想联到“戴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场景和“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拂柳”的风韵。可以说这幅画的水准不亚于王叔晖的人物画。可惜这幅画我搬家时,人多手杂,丢失。不过近日有线索提供,可望追回。
有一年春节前,陈国增大哥送给我两盒巴西咖啡,据说是央视春晚“大胡子导演”张子扬从巴西归来送给他弟弟的一箱咖啡,他从中拿出两盒送给我。我就召集众文友们来分享。我一连两宿都没睡好觉,也不知道和咖啡有关,过两天,王老师来我家,我说再给您来一杯巴西咖啡。王老师连连摆手说:“看巴西足球行,巴西咖啡可不能喝了”。我说怎么了?王老师说,折腾我两宿没睡好觉。这时我才恍然大悟。王老师继而又说,我不过,凡事都各有利弊,觉是没睡好,画倒是画得挺好,看来咖啡有激发灵感的功效啊!
在那流金岁月中,刘楠,王庆阳老师,陈修舜老师我们经常“雅集”。现在还时常复现“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的情景。那种快活和雅致的时光回味无穷。记得在欢送刘楠调人大庆的酒宴上,王庆阳老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巧用刘楠的名字,谐音双关作了一首脍炙人口,令人拍案叫绝的诗:“知音莫过尔刘楠,不愧当今风流男。自古鎏楠多贵重,腾飞展翅我留难。”
变换的是时空,不变的是感情。刘楠调人大庆后,每年都回乡与老师,老友相聚,物理的距离隔断不了情感的延续。
王庆阳老师育有四子一女,教子有方,子女都很优秀。
长子王若山,曾先后在康金学校任过音乐教师,五常市第三中学语文教师,五常市工商局个体协会秘书长。
次子王铁山,曾任河南省商丘市行知学校校长。
三子王立山,在康金砖酒厂工作,先后任质量检查员,采买员。
女儿王美娇,康金镇第二小学教师。
四子王金山,康金镇中学教师。
在孙辈中又有5人从事教师工作,其中孙女王锦荣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声乐班,毕业后就职天津武警文工团,转业后,任五常市花儿艺术学校声乐教师。
王氏家族真正是书香门第,教育世家。
王老师公而忘私,克己奉公,爱岗敬业。家里的一切家务和照看子女全靠他的老伴打理,堪称“贤内”。他老伴对王老师的评价就是“对国家他是忠心报国”,对家庭他是“油瓶倒了都不扶”。家人有时很多天都见不到他都属于正常。他的老伴晚年患了脑血管疾病,卧床三年,王老师精心护理,细心照顾,科学配置营养餐,喂饭,服药,搓澡,按摩,端屎端尿,从未有丝毫的抱怨和厌烦,王老师说老伴这辈子跟他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吃了很多苦,遭了不少罪,真正是相濡以沫啊。
王老师的老伴走后,在子女及亲友的劝说下,经介绍他又择一偶,是五常市的。这个老太太也很干净利索,待人热情。在一起生活了十三年,后来由于年事已高,需要子女照顾,于是经协商决定:双方投奔各自子女,和平分手。王老师将家里的东西一分为二,由对方优先挑选。剩下一间半旧草房坐落在“缩脖子院里”,也卖不了几个钱。可是王老师去银行把他仅有的一万五千元钱全部打到后老伴儿子的账户上,这是出乎后老伴及子女的意料。不像一般人跟后续的老伴“分心眼”,“留后手”。王老师真不是“一般人”。和平分手的那天,我在场。王老师将后老伴送到一辆黑色轿车里,握手,话别,互道珍重……
王老师温文尔雅,谦谦君子风范,从来就没看见有过怒气,戾气,浊气,而贯穿他终身的是正气,静气,清气。他怡然坐在那里,你会想起这样一句诗“坐生兰室气”
你和他相处会有:“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的感受。
你不会想到这样一位平和,平静,平淡的老者,曾经经历过跌宕起伏的不平凡人生!从王老师身上,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若不是历尽沧桑,哪来的云淡风轻。
照片(四)为文友雅集。左起作者夫人,本文作者,王庆阳,刘楠。
王老师晚年搬到五常市大儿子家。子孝孙贤,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他很幸福和舒心。常和子孙们交流和聊天。央视《新闻联播》,《国际新闻》,《海峡两岸》是他必看节目,关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