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本来应该是在半年之前的年7月1日写的。那时,正好是我跳出体制一周年的纪念日,写些东西来回顾一下,纪念一下显得更是那么一回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其实最主要是懒——就一直没动笔,这一放就是半年。
今天,是年的元旦,算起来,医院跳出来,在私立中心工作已经有一年半的时间了。现在再回顾一下刚刚过去的一年半的时光,感觉跟半年之前还是有一点点不同,现在动笔,比那时候多的是一点点淡定,少的是一丝丝浮躁。
把时光推回到一年半之前的年7月,经过层层审批,我终于获批可以以自主择业形式退出现役,告别了曾经工作了17年之久的解放*第医院全*肾脏病中心。
在转业前的一段时间之中,曾经想象过多少次转业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我肯定仍然会在血液透析领域打拼,但具体以什么形式则有很多个选项。
近几年,血液透析已经成为了国内投资的新的热点,所谓的“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那种。手中有一些闲钱的投资商们纷纷把资金投向了前途看似一片光明的血液净化领域,因此,从我个人角度考虑,后路并不发愁。
事实上,在那段时间,确实有相当多的一些投资者找到我,准备以各种形式进行合作。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
有已经开展了n家连锁透析中心的血液净化领域某品牌公司拟聘请我负责多中心的医疗工作,工作看上去很自由一些,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家中心走一走,看一看,工作之余还能够到处旅行,看起来很不错;
有位于南医院,拟将我招至麾下,薪资待遇自然要比在北方高许多,不过,需要考虑整个家庭的举家搬迁到新的城市,开始新的生活;
有几位大学同学拟把我拉入伙一起开办一家或几家血液透析公司,从点到面,逐步扩大,最终融资上市,可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从零开始的创业;
还有就是医院合作的透析中心,也都纷纷伸出了橄榄枝,邀请我加入团队,负责中心的管理和运营。
经过综合考虑,也进行了一些考察工作,最终,相对保守的我下定了决心,到目前我医院的血透中心继续从事临床一线工作。
当时做出这一决定主要是考虑一是对家庭影响相对较小,不用考虑搬家以及孩子上学的问题等等;再就是自己长期在秦皇岛地区的工作,本地的很多医护和患者相对熟识,如果到其他城市,建立起这些关系可能需要花一定的时间。
医院是一家有民*医院,是年成立的,现在在医院成立时的新闻报道。
搜狐新闻里还能搜到年的新闻报道,但从标题就能看出来,用词很中性......
年6月,医院合作,新开了这家透析中心。
到年6月的时候,经过一年的运营,透析中心并未看到太大起色,患者数从0仅仅增长到了17位。仅能开展一般的透析和血液透析滤过等治疗,20台机器,周一三五上午就能干完活,其他时间,比如一三五下午和二四六全天,基本上没什么事情可干。而血液透析相关的通路手术和维护等都还是空缺状态。
这样医院,这样一个刚刚成立一年,运营不是特别好的中心,医院时的实际情况。
记得在离开老单位之前,相当多的患者跟我讲:齐大夫,你可别走呀!医院呀?你去哪我们跟着去哪!
当时正好有一条新闻爆出来:医院连医生护士带患者集体“跳槽”医院。
年2月的“飞跃疯人院”的新闻报道。
当时有网评认为,对于部分医患粘附性比较强的科室,这种情况势必成为常态。而血液透析患者跟医生护士的粘附性相对而言是比较强的,所以,当时的我多多少少有些飘飘然:这么多患者的表态,就算不能%跟我走吧,但只要有20-30%的比例能跟过来,也就能把我要去的新的透析中心喂饱了吧!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干得弱不禁风。
等我到新单位之后,原来信誓旦旦跟我来的患者,仅有1-2位跟了过来。常见的拒绝理由包括但不限于:
哎呀,医院离我家太远了,交通不方便;
齐大夫,您在新单位能干时间长久吗?怕你待上一段之后走了,就又没人管了;
您那新单位有病房吗?能住院吗?(截至目前仍未开展病房,后文详述)在得到否定的答复后说,那我们再考虑考虑吧;
医保大病能直接报销吗?(秦皇岛地区职工医保,尿*症每年报销限价8万,超出之后进入所谓的“重大疾病”医保,但需患者先行全额垫付,然后拿发票再去报销。医院已经医院的直报,患者不用全额垫付,减轻了经济负担)医院直到年9月才把大病直报申请下来,所以当时的答复只能是否定的,于是患者也再考虑考虑;
这个、那个药您那有吗?没有的话,开药也不是很方便......
总之,在来到新单位之后的一两个月之后,患者并未按照原来设想的那样出现激增,虽然这种情况已经在预计之内,可当事情真的摆在面前的时候,多多少少还是有一些失落感的。
怎么办?
既然要开展工作,只能放低姿态,从零开始,做好最基础的工作,把透析质量提高上去,逐步获得患者的信任,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中心运营好。
秦皇医院有十八个透析中心,分布在四区三县。知己知彼方可百战不殆。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市场,我在工作之余驱车把这十八家中心挨个走访了一个遍,跟各家中心的主任和护士长都建立了联系,并且亲自组建了秦皇岛地区血液透析医生护士群。
一两个月之后,各家中心的运营情况基本上能够做到了然于心了,医院多少台机器多少患者,有没有阳性区,能否开展通路手术,患者的整体管理水平如何,大致上有了判断。
到了年底,我们的患者数目增长了一倍还多一些,达到了39人。
当年年底,为了更好地扩大宣传效果,我们组织了一次范围涉及到全秦皇岛地区透析肾友的肾友会。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医院的张冬主任和北医三院的营养师鲁新红老师为广大肾友做报告。
年12月17日肾友会合影。
当天到会肾友达到了人之多,此外,医院的医护人员。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达到了宣传我们中心的效果:至少,秦皇岛地区的血液透析同道和肾友都知道了我在新单位的大致情况。
不过,患者数目的增长仍然未出现井喷现象,仍然是波澜不惊地每月增长3-5例而已。
但此时,我们的心里也有底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把透析质量搞上去,而不去搞那些歪门邪道,终究会赢得患者的信任的。
进入年之后,情况仍然在逐渐好转,慢慢的,我们每周一到六的上下午全部打开了,原来那种准休息状态一去不复返了。
年5月,我们组织肾友进行了一次郊游活动,没有去什么著名的旅游景点,仅仅到乡间野外踏踏青,挖挖野菜,中间穿插着进行了小范围的联欢,肾友们普遍表示这种形式的活动了增加生活的信心,为枯燥的透析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某种程度上讲,这也应该属于透析治疗的一部分,毕竟,我们治疗的终极目的不正是让广大透析肾友们能够回归社会么!
年5月郊游活动剪影。
年8月,医院甲状腺头颈外科杨长东主任承办了一次全国范围的甲状腺和甲状旁腺高峰论坛。一时间,全国著名的甲状腺相关专业的专家云集秦皇岛。而受杨主任委托,我负责了其中一个分会场,也就是甲状旁腺内科分会场的专家邀请和会务安排工作。
经过前期长达半年之久的运作,医院张凌教授、湖南湘雅三院徐勇教授、医院王少清教授、医院迟雁青教授、医院杜书同主任、医院巩楠主任、医院尹丰主任以及医院刘维萍主任等多位专家参加。最终,8月4日下午,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为秦皇岛地区肾内科同行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年8月4日甲状旁腺高峰论坛剪影。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这些外部的宣传和运作,我所在的中心的影响力在逐渐地提升,医院新的明星科室。而来我中心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也终于在年底实现了基本饱和,20台机器,84位患者,在不进行夜班透析的情况下,已经基本上排不下新患者了。
外部的宣传是一方面,可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实实在在的透析质量。如何让患者透的时间长、活的生活质量高,单靠一张嘴巴吹是吹不出来的,只能踏踏实实的做好临床的工作。
在此方面,首先就是要对所有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并把常见的几个临床问题处理好。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容量的管理和血压的控制。
跟书本上讲的“定期进行干体重评估”不同,我要求我们的医生每次制定透析处方的时候都要对干体重进行评估,比方说询问患者上次透析结束后的情况,回到家中是否有疲乏感,晚上睡眠质量如何,走路或爬楼有没有呼吸困难,血压情况怎样,饮食情况等等,如果有,则酌情对超滤量进行适当的加减。既不能让患者存过多的水,导致血压普遍偏高,也不能矫枉过正,让患者长期处于低容量状态。最大限度上减少患者降压药物的使用,实在有必要,也尽量开一些单片复方制剂,比如倍博特(相当于80mg缬沙坦+5mg氨氯地平),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通过这些努力,在我中心透析的患者透析前高血压的发生率控制到了很低的水平,而且很少有收缩压超过mmHg以上的病例;此外,透析中低血压和持续性低血压状态发生率也不是特别高。
针对贫血的问题,我们严格按照指南的要求,每月进行血常规的复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铁参数的复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促红素和铁剂的使用。对一些血色素迟迟不能达标的患者专门进行病例讨论,寻找可能的病因,比如有患者发生了消化道出血的情况,积极联系患者到消化内科进行处理和治疗,避免了发生严重出血的情况。
CKDMBD问题是困扰相当多维持性血液透析肾友的一大难题,在此方面,我们按照SOP的建议,每月进行一次血清钙磷的复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iPTH的复查,特殊病例增加复查频次。按照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病情情况酌情使用含钙的磷结合剂、不含钙的磷结合剂、骨化三醇、西那卡塞等药物进行病情的控制。
针对极其严重的继发性甲旁亢病例,我们还跟兄弟单位,比如医院医院的同道通力合作,必要时进行甲状旁腺切除手术治疗。最为典型的案例便是一位名叫齐绍生的患者,通过内外科联合治疗,从半年前必须在床上躺着的情况恢复到了活动自如,可以说是重获了新生。关于此病例,我应邀写的文章“我疼了将近两年的腿,吃完药一点都不疼了”已于昨日发在了CKDMBD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