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主要写给肌酐以上的、以及诊断为尿*症的肾友。
轻中度肾衰者,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可着重浏览加粗部分。
一、肌酐以上,代表什么?许多人都知道,肌酐μmol/L以上是尿*症的典型表现,需要透析才能活下去。
这个数字为什么偏偏是,还有零有整的?这是单位换算的结果。医院(比如大名鼎鼎的东部战区总院也就是南京*总)用的肌酐单位,不是咱们常见的微摩尔/升(μmol/L),而是毫克/分升(mg/dl),二者的换算关系是88.4倍。
肌酐到了8毫克/分升,大约就到了尿*症。换算一下,8乘以88.4就是微摩尔/升。
其实,相当一部分肾友肌酐还没到,就出现了严重的尿*症症状,可以诊断为尿*症了,于是早早地开始透析。
有多早呢?肌酐以上,就可能出现药物挽救不回来的尿*症。所以你看到肌酐四五百的患者透析,也别觉得奇怪,那就是尿*症。
在国际上,按照权威国际指南(KDIGO)的标准,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到了15,就诊断为终末期——肾病的最后一期,也就是我国通常说的尿*症。这个滤过率15,相当于肌酐多少呢?用肌酐-滤过率公式算一下,是男性肌酐左右;女性左右、不到。
国际专家为什么把尿*症标准定得这么靠前?其实是以往的标准(肌酐)太靠后了。以往医院,透析门槛也高,是很严重了、逼不得已的选择,许多人肌酐还没到,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现代人们的健康意识提高了、医疗资源也比过去好了,于是国际指南建议更早地发现肾衰、更早地展开终末期肾病(尿*症)的救治工作。也就是只要你肌酐到了,就要接受专业评估:
1.肾功能是否可以复原(急性)?如果可以复原,尽快救回来。
2.如果肾功能不能复原,是否可以部分逆转(慢+急)?可以部分逆转的,立即采取逆转措施。3.如果是实实在在的慢性肾衰竭,逆转可能性渺茫,就采取延缓进展的措施,同时做透析的准备工作。肌酐以上就开始考虑肾脏的结局+措施,是国际上的趋势,也是对患者更加负责的做法。所以今天我写的标题,是新版国际指南建议的,而不是以往教科书上写的。
二、肌酐以上,需要做什么?今天两位患者问我,一个问得了尿*症是不是活不成了?另一个问尿*症还能治好吗?
这让我深感普通人群对尿*症知识的匮乏,才有了这篇文章。
第一个问题,尿*症可以活下去。最差的情况,也能靠透析活下去。
第二个问题需要详细说一下,尿*症能治好吗?
上文的三点,基本表明了尿*症的三种结局。
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结局?
这是因为尿*症的肾脏损伤分为三种:
一是免疫炎症活动、感染、梗阻等原因,导致肾脏细胞发炎、水肿,局部、少量的硬化和纤维化,肾小管堵塞、肾脏血管堵塞,这类损伤是可逆的,所以能复原。
二是在第一种可逆性损伤的基础上,还出现了不可逆性损伤——整个肾小球硬化、大面积的肾小管纤维化。可逆+不可逆共存,大部分肾衰患者是这类损伤,通过医疗干预可以部分逆转。
三是最后一种情况,整个肾脏几乎全部是不可逆损伤——肾小球全球性硬化、肾小管间质大面积纤维化,肾功能基本上不能挽回,治疗目的是减慢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速度,并考虑透析的准备工作(为什么要做透析的准备工作?比如手臂上的透析通道——瘘,需要建立起两三个月后才会粗大、通畅。如果没有准备、瘘不成熟,又必须立刻透析,只能急匆匆地插一个临时管,这个很受罪)
如何判断肾脏损伤的可逆程度?
最主要的标准是超声看肾脏大小:完全不可逆的尿*症,肾脏已经重度萎缩,长度只有正常肾脏(10-12cm)的一半。
另外,尿蛋白高、尿量高,是肾脏正在进行排泄工作的证据。有的患者做了肾穿刺,看肾脏损伤是否可逆更加直观。
最后,需要临床大夫分析肾衰的进展因素:进展过程中,是否存在炎症活动?感染?积水?高血压?心衰?电解质异常?酸中*?这些致病因素,都可攻击肾脏、并产生短时间的可逆性损伤。
所以肌酐以上的患者,需要检查免疫、肾脏超声、尿液、血压、血生化,评估肾功能的可逆程度。
三、肌酐以上,未来是什么样的?1.可逆性损伤,尽快使肾功能恢复正常,未来一片大好。
可逆性损伤往往是暂时的,不会永久存在。3-6个月后,随着时间延长,要么得到恢复,要么转化为不可逆损伤,需要尽早诊治。我经常强调,发现肾衰要在3个月内规范诊治,正是为此。
2.第二种结局,不如第一种,但比最后一种情况好。
老年人基本上可以安享晚年;年轻人的未来很长,几十年时间里更可能出现不确定事件,最终的透析风险更大一点,需定期复诊,尽可能地减小风险。
3.即使肾功能不能挽回,也不要自暴自弃。
透析初期(约1年以内)经过中西医结合手段干预,可以拉长透析间隔。传统的透析频次是3次/周,将透析间隔拉长至1次/周,可大幅提升生活质量。
人这一辈子,不是为了透析才活着,而是为了父母、爱人、子女、事业、娱乐才活着,为了爱自己所爱之人、被所爱之人爱才活着。透析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时,但不能定义一个人的一生。
肌酐很高的肾友,如果需要改善病情,可长按下方